- 民国时期的封建习俗?
- 为什么现在拍民国时期电视剧,主角发型和服装有些严重不符合时代设定?
- 在清朝、民国……时期,一般剃发留辫的平民老百姓穿什么样式的满族服装?
- 清朝的辫子头到底是阴阳头还是金钱鼠尾,为什么有的清宫剧的发型与历史不符?
民国时期的封建习俗?
1、男子剪辫。民国时期汉族社会生活风俗革故鼎新最直接、最迅速的外在反映,便是服饰式样的更新。而这种更新的主要标志就是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男服易式和女服趋新。进入到民 国,原由满族统治者强加于汉族社会的男子剃发留辫风俗,随着清朝统治的灭亡和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也就难以持续下去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认为,衣冠发式是 “民族之徽识”,“常与民族精神相维系,望之而民族观念油然而生”。
2、男服易式。发式与衣冠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民初剪辫活动的展开,社会上又出现了“易服热”。清朝的官、民服饰,因为体现着封建礼法的等级观念,所以与辫子一样为民众厌恶;而满服的“孔雀 翎,马蹄袖,衣冠巾,直禽兽”更是早已遭到***的鄙弃。革命后,那些象征着封建特权及民族压迫的衣冠饰物,多被弃如敝屣,剪辫易服,使以往服装上那种古板、单调、等级森严的局面,被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景象所取代。
3、妇女放足。如果说人们的社会政治心理的变迁与民国后人们逐步除去留辫的恶习有关的话,那么,民国后妇女逐渐摆脱缠足等恶习,则更多的是与人们的社会道德心理及现代 生活观念(包括审美意识)的变迁有关。民国***成立后,几次三番下令禁止缠足,认为“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己姓”。
4、女服趋时。至于民国时期的女式服装,则经历了一个实质西化,表面还以中式为主的过程。民国初年,妇女服装一般仍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制,与清代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有一些青年妇女受日本女装的影响,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以为唯 此才当得起文明、新潮。其后,女子服装渐呈西化趋势。一改过去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的传统服装造型,将衣服裁制得长度减短,腰身收紧,袖口缩小, 比较注意“曲线美”了。
为什么现在拍民国时期电视剧,主角发型和服装有些严重不符合时代设定?
艺术来源于生活,从古代,民国,现代的***服饰展示,观众能看明白啥时代的故事,50年代以后***服饰比较真实,因为骗不了观众们,民国乃至古代***服装,失真的原因过于美化,特别是古装剧,大量投入服饰,布景,装备等的成本市场化了,问一句如今宫廷剧给我们留下什么样取谛?后人学习他们什么?内斗?
在清朝、民国……时期,一般剃发留辫的平民老百姓穿什么样式的满族服装?
除了官方服饰,满汉服装不论男女其实都是不同的——除了马褂,马褂在康熙末年从军队流入民间,初穿马褂者还被人视为奇装异服加以嘲笑,乾隆年间马褂才流行全国,后来马褂进一步流行,多数少数民族都接受了马褂。甚至朝鲜人也接受了马褂。现代最常见男式韩服“马褂子”就是中国马褂传入朝鲜半岛后经过改良形成的
清朝的辫子头到底是阴阳头还是金钱鼠尾,为什么有的清宫剧的发型与历史不符?
在我们的一般观念中,清朝男子的发型往往是阴阳头,后面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正是基于这种固有的观念,使得我们认为整个清朝男子的发型是一样的,没有多大变化。然而,果真如此吗?
前段时间最火的两部清宫戏非《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莫属。在《延禧攻略》中,由聂远饰演乾隆一角,其发际线是从天灵盖中线向后再退一英寸到两英寸,总的来说留头发的地方远远少于剃光的部分,看起来非常突兀,不是那么的协调。然而在《如懿传》中,由霍建华饰演的乾隆,其发际线则是从天灵盖中分,划至耳际,留头发的地方和不留头发的地方各占二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阴阳头。这二人所扮演的是同一个历史人物,不存在时代不同的缘故。那么,这二者,究竟哪一个更接近历史原貌呢?
图1 清朝的发型演变
历史的细节总是出人意料,翻阅史书,我们发现整个清代男子的发型其实一直处于变化当中,我们所熟知的阴阳头其实是在清代末期才出现的。熟悉明末历史,你就对“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句话不会太陌生。这一举措极大挑战了江南士子们的底线,激起了他们前仆后继的抵抗运动。正如明末袁彭年曾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信息,其一为:清代初期的发型是金钱鼠尾式,其二为:这是对中华衣冠文物的极大破坏。后者即顾炎武所说的“亡天下”,我们容易理解。然而,这金钱鼠尾式到底指什么呢?
秦世祯在《抚浙檄草》言道:“小顶辫发”中国人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这下子我们就明白了,将四周头发悉数剃去,仅留下头顶中心处的头发,其形状犹如金钱,中心部分的头发则接辫下垂,好似鼠尾一般。知道这些,我们就会对明末江南士子的反抗多了几分同情之理解。当时有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愤怒写道:“时剃头令下, 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其惨状可想而知。但对于读书人来讲,这是“士可杀不可辱”的,因此他们宁可断头也不远剃发,正如顾炎武在《断发》诗中所言:“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
图2 金钱鼠尾辫
其实,改朝换代这件事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因为无论谁做皇帝,自己的税照交,役照服。但是对于食君之禄的大臣和士子们来说,他们食君之禄,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人。他们的后代却未必如是,因为他们生于新朝,没有接受过前朝皇帝的雨露恩泽,所以在心里是不曾有亏欠的。加之,清廷推行血腥的镇压政策,人们也渐渐习惯了剃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而他们所剃的发正是金钱鼠尾式。
清廷对于剃发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明文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顺治四年时,浒墅关民丁泉由于“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官府认为其“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并以此为由上奏朝廷,而朝廷的朱批只有五个字:“着就彼处斩”最无辜的当属县官了,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
图3 马戛尔尼晋见乾隆
我们了解了清朝初年的发型是金钱鼠尾式,那么这种发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呢?要想知道这个答案,最可靠的就是当时人的画像。我们知道,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随行使团中有一位名叫威廉的画师,在其所画的纪实性画稿中,乾隆的发型还是金钱鼠尾式。这样可知,《延禧攻略》中,由聂远饰演乾隆一角更接近历史的原型。
到了嘉庆以后,男子们的辫子越留越粗。根据当时日本人中川忠英所写的《清俗纪闻》记载,其中在《冠礼》一卷中有配画:画中人是一位侧身而立的老先生,其头顶蓄发,编一条长辫并垂于后背。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人蓄发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面积比之前较大,已经远非一个铜钱大小,足有四个大小,也就相当于手掌心那么大。后来,随着时间的变化,男子们的头发越留越多,大约到了同治、光绪时期,人们的头发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阴阳头”,黑白分明,各占一半。
图4 晚清路边编辫子的百姓
从最初的鼠尾到猪尾,男子的辫子越留越粗,到了清朝末年尤甚。正如遗老张钫在《清末社会鳞爪》中记载:清军“在打交手白刃战时,将辫子缠于脖项,借以避刀砍。所以军人的辫子较大,如发少则搭以假发,或加黑丝线,以壮其形态。”这一幕我们并不陌生,往往发生于近代,而且是在肉搏战中。即便是这样,在面对坚船利炮的列强时,曾经不可一世的八旗铁骑早已溃不成兵,宛如一盘散沙。
图5 洋务运动时清朝电信局里的声景
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短短数日便葬送了一个王朝。随着满清王朝的覆亡,男人们的辫子也一去不复返。1912年,新建立的民国***颁布了剪辫易服的政策。清朝的遗老和迷信的乡下人见状无不惊愕,仿佛天塌地陷了一般。说来也是讽刺,从1644年到1912年,这268年,围绕着辫子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最初,有人留发不留头,人们不愿意剃发,可是后来呢?人们习惯了留辫子以后,对于剪辫子这件事又充满了抵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恐怕值得我们深思。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清俗纪闻》《清末社会鳞爪》《思文大纪》《断发》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